2022-05-08 15:44:02
發耳煤礦位于六盤水市水城縣發耳鄉境內,是我省“西電東送”重點工程之一,礦井設計生產能力300萬噸/年。
在發耳煤礦指揮調度中心,記者看到,操作人員按下控制平臺上的啟動鍵后,膠帶運輸機、轉載機、刮板輸送機、液壓支架等設備按照指令自動開始運行,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見。通風機、壓風機、原煤運輸、變電所、排水泵房五個子系統由集控中心遠程操控,實現了無人值守,而且運行實況及各類數據信息,在電子屏上都一目了然。
“這是按照全國首部煤礦智能機械化建設地方性指導文件——《貴州省煤礦智能機械化建設與驗收暫行辦法》驗收合格的第一座煤礦。”5月16日,貴州省能源局副局長蘭海平介紹,“以前,我省的煤礦開采比較落后,像是拉馬車;實現機械化后,猶如開手動擋汽車;實現自動化后,好比開自動擋汽車;實現智能化后,猶如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一樣。”
項目驗收專家組組長、貴州省煤礦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紹泉表示,在我省獨特的煤層賦存和煤與瓦斯突出條件下,該項目為貴州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,填補了貴州煤礦智能化領域的空白。
國家能源局煤炭司規劃處處長夏興到發耳煤礦調研后認為,發耳煤礦在貴州復雜地質條件下走出了一條新路,是高瓦斯地區煤炭開采的一次創新和重要變革。他希望貴州將這一典型推廣到其他煤礦和采面。
敢為人先、敢啃“硬骨頭”,爭當新舊動能轉換、產業升級的“領頭雁”。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守義介紹,公司堅持走“機械化減人,自動化換人”發展道路,2017年以來,先后投入3600余萬元,建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,在生產輔助系統建設7個信息化子系統,實現了煤礦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、互聯網、大數據的深度融合。另外,通過設備升級更新換代,淘汰了落后生產工序,優化了生產環節,把員工從苦臟累險的環境里徹底解放出來,大大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。數據顯示,31004智能化工作面運行兩個多月來,升級改造減員增效成效顯現:日產量增加900噸,效率提高了47%;每年減少用人89人,每年節約人工成本820萬元。
“目前全省44處煤礦已啟動綜合機械化改造,其中20處礦井已完成改造;100處煤礦啟動輔助生產系統智能化升級,其中28處煤礦已完成;8處煤礦開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試驗,其中發耳煤礦智能化采面已順利通過驗收。”蘭海平介紹,通過出臺文件、政府引導和實施補獎措施等政策,我省采取智能化、機械化“兩條腿”走路,培育生產先進動能,打造新型現代化煤礦,“預計到2018年底,全省還將有3處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投入運行,全省正常生產煤礦采煤機械化率將達到70%,50%的正常生產煤礦將實施輔助系統智能化升級。力爭到2020年,基本實現生產礦井采掘機械化全覆蓋、輔助系統智能化全覆蓋、信息化服務管理和監控全覆蓋。”
貴州發耳煤礦智能機械化項目——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系統、礦井輔助系統7個子系統信息化建設近日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,在全省煤礦智能機械化建設上率先走出了一條新路。
這也是西南地區第一家同時實現綜采工作面智能化、生產輔助系統信息化的智能化礦井,在貴州煤炭行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。